土壤固化處理技術發展于20世紀50年代末,起初用于污泥處理,曾被美國環保部評為危險廢物修復技術。隨著1980年美國超級基金法案的建立,開始被應用于土壤修復,并傳入加拿大、英國、法國、荷蘭等國。
固化藥劑的選擇,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,藥劑與土壤的混合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固化的效果。固處理使用的修復劑價格低廉、容易獲得,對不同類型的污染物、不同類型的土壤均有效果,設備也比較簡單,處理時間短見效快。
對于需加固的土壤,根據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,只需摻入一定量的固化藥劑,經拌勻、壓實處理,即可達到需要的性能指標。其特點是路用技術指標優良、工程造價低、施工方便、縮短工期,尤其是有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。
采用土壤固化可以替代大量的石灰、水泥、粉煤灰、碎石、礫石等傳統筑路材料,節省資源、能源,節約土地,保護植被,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,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,經濟、環境效益特別明顯,是公路工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交通技術之一。
其中,原位固化處理對土壤擾動較小,比異位處理更為節約和經濟。固化技術一般用于污染嚴重的局部性、事故性土壤,在大面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。
但是,土壤固化技術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。比如:修復劑難以與有毒有害物質混合均勻,處理過程中可能會釋放揮發性有機物、半揮發性有機物和其他微粒,污染物經過處理后依舊留在土壤中。近年來有科學家擔憂其長期有效性和可持續性,故該技術在北美和歐洲市場受到了不小的沖擊。